PMI指数差异体现了小企业和国企之间的差距

9月份中国两大主要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结果迥异,可能说明等待中小型私企的将是漫长的严冬而在政府供应侧改革和消除工业过剩产能活动帮助下的大规模、以国企为主的兄弟企业将迎来平稳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官方PMI,9月份为52.4,自8月份51.7上扬,达到近5年最高水平。而据IHS IHS Markit编撰的数据显示,9月份财新制造业PMI指数自8月份的51.6下跌至51.0,为6月份以来最低水平。

官方PMI统计了中国国内4000家大型制造业企业,而财新PMI的调查样本为400家制造商,样本相对官方PMI较小,而且更侧重于小型和中型规模制造商,因此财新PMI读数要比官方PMI的波动性更大。

官方服务业PMI和财新服务业PMI指数也存在偏差,9月份官方服务业PMI自8月份的53.4上升至55.4,而财新服务业PMI9月份为50.6,自8月份52.7大幅下降,为2015年12月份50.2以来最低。

总的来说,两个PMI指数都包含有产出、价格、库存和需求等子指标,均综合、客观的体现了中国经济情况,可被作为先行指标。

但令人费解的是9月份两个指标南辕北辙。

官方指数呈现了强劲的动能,政府官员因此称国内和海外需求正在改善,中国工业结构在优化、新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成形。

财新指数则是另外一回事:制造业和服务业指数下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最早或在4季度出现。

主流市场观点似乎都认为实际上下行压力在增加,特别是经过前两个季度GDP6.9%的超预期增长,3季度仍有可能维持强劲增幅(预计10月19日公布3季度GDP)。原材料价格大幅激增,房地产销售乏力以及财政赤字攀升都在预示着更悲观的前景。但信贷和投资强劲增长则明显支持着另一种观点。两大PMIs指数出现的差异很大程度源自于各调查的参与组成。

来自中国排名第四的券商–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师沈明高表示,“供应侧改革、包括消除剩余产能和环保举措等对中小型制造业造成的冲击最大(负面)”,“此外,监管从严令金融环境收紧也对小企业施压”。

“至于财新服务业PMI下滑,我认为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低迷”。

“官方PMI通常表现较平稳,而财新指数因上述原因表现出更大的波动。因此,财新PMI能更灵活的体现经济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小型私企相比大型国有企业转嫁成本的能力要弱,削减剩余产能导致原材料价格激增,也影响了盈利,特别是下游企业。对比来看,大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仍保有强劲的盈利和增长动能,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但官方PMI的上行趋势还能持续多久,这是个问题。

交通银行宏观经济学家刘学智向MNI表示,尽管9月份官方PMI上扬,但“维持像上半年那样的强劲升势压力很大,因为官方PMI偏高很大程度是受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上涨带动的,但这种上行趋势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由于财新PMI调查的企业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一旦出口疲弱,该指数往往会出现下滑,正如9月份那样。8月份出口激增,财新广义制造业PMI为51.6。

但两个PMI调查都没有公布参与调查企业的信息。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谢运良表示,当两个指数像9月份这样出现偏差时,“官方PMI往往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方向一致,主营业务在2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而财新PMI则与“私营公司大多持有的固定资本投资的变化相关。”

大型以及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预计今年余下时候的PMI前景也将出现偏差。

广发证券沈明高表示,“如果当前影响因素维持不变,随着供应侧改革、工业部门整合等举措进一步加强,不同规模的企业运营差异也将扩大”。

近期通过的面相普惠金融的银行实施定向降准的政策将能帮助财新调查中涵盖的中小型企业。定向降准将鼓励银行向小规模企业提供资金,将刺激私营部门发展。但沈明高还警告称,对小企业有积极影响的定向降准政策可能会被更强的供应策改革负面影响抵消,供应侧改革或继续触及小企业的底线。

但政府是否会强化供应侧改革还要看下周召开的第19大后方可知晓。